下拉式選單


If flash doesn't work on IE, please try Firefox or Chrome instead.


Welcome to My Web Site

Monday, September 3, 2012

難寫的漢字 = 難學的中文?(二)

上一段

我覺得,每一種語言有那種語言的形成模式與背景。每一種語言都有分門別類,區分不同語意的系統。有些地方看似簡單,因為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會用其他複雜的構造來補足這些簡單的部分,形成剛剛好的、足以被使用的狀態。就像漢語的語法相對簡單,但語音(比如四聲)與文字相對複雜;德語的文字相對簡單,但詞語形態及文法相對複雜。

〈難寫的漢字〉提到1950年代將漢字變成字母書寫系統的討論十分盛行,但現在已經結束了。不過他沒有探討,為什麼當年那麼盛行的討論會沒有付諸實行,而似乎是把失敗歸結為:上文提到的:「我们不喜欢被人要求放弃自己的传统,尤其不喜欢听到外人说,我们文化中一部分存在瑕疵。」

但是仔細想想,這是失敗的原因嗎?以中國政府的力量去執行的政策最後竟以失敗告終,(他們想用簡體字,一聲令下就用了。)我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中國語言並不適合拼音化。

我雖然在這方面不是專家,但是在教學中我得到的經驗是:不學漢字的學生,很少能學漢語學到很進階的水平。而且有的學生學到一定的程度後,會主動提出學漢字的要求,理由是:他們想要把中文學得更好,他們發現不會漢字對他們的語言學習及中文理解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顯然只會寫拼音是不夠的,漢語中,拼音無法取代漢字的地位。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

當學生是初級班學生時,我說:「shū tóu fă」的時候,學生想到:shū =book,可能出現這樣的對話:

學生:是「一本書」的書嗎?
老師:發音是一樣的...
學生:你們用shū (book)在頭上?(一邊說還一邊做出梳頭髮的動作)
老師:不是,我還沒說完。發音一樣,但漢字不同。
學生:喔~~,我知道了。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下一段

..

No comments: